资料整理泉源于:网络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共130卷(后附《舆地要览》4卷),约280万字,综观全书有如下特点:一、选材恰当,体裁新颖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选取质料与一般地志差别。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、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,而游观诗词则大多“汰去之”。
前9卷撰述历代州域形势。接着,以114卷之多,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为纲,分叙其四至八到、建置沿革、方位、奇迹、山川、城镇、关口、驿站等内容。与各地理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,附系于各种地名地物之下。
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原由。随后,以6卷记述“川渎异同”,作为“昭九州之脉络”。
最后一卷是传统之说“分野”,作天地对应,有“俯察仰观之义”。前面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,以地理为纬;后面分省则以政区为纲,朝代为目,全书经纬交织,纲目明白,且自作自注,叙述生动,结构严谨,读之趣味无穷。二、具有浓重的军事地理色彩。顾祖禹著述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为反清复明之需,固然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。
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使用山川形势险要,未能记着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,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,在书中着重叙述州域形势、山川险隘、关塞攻守,引证史事,推论成败得失,“以古今之史,质之以方舆”。详细纪录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情况的关系,而对胜景奇迹的纪录则相对简朴得多。
不仅前面9卷专门叙述历代州域形势,而且每省每府均以领土、山川险要、形势得失开端。各省形势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,皆有总序一篇举行叙述。《历代州域形势》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,险些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。
而且每叙述某一地理实体时,必穷根究源备述其军事上的职位和价值。顾祖禹认为地利是行军之本。地形对于兵家,有如人为了生存需要饮食,远行者需靠舟车一样重要。
只有先知地利,才气行军,加上“乡导”的资助,“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”。这正是他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,对于地理情况与战争得失成败的关系着重记述的初衷。难怪张之洞认为“此书专为兵事而作,意不在地理考证。
”梁启超也认为,“景范之书,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”。三、注重人地关系的辩证思维。
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始终贯串着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附属条件,而决议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的正确思想。因为“阴阳无常位、寒暑无常时、险易无常处”。
虽是“金城汤池”之故,若“不得其人以守之”,连同“培塿之丘”、“泛滥之水”都不如。如若用人恰当,纵使“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”。
也就是说,决议战争胜负的原因,地理形势虽然重要,但带兵将领所起的作用更大。在叙述历代国都的变化和原因时,顾祖禹认为是由许多因素决议的,并非阵势险固决议一切。
首先,国都的选择与其时的形势有关,此时可以建都的地方,而到彼时则纷歧定适于建都,其次,是否适合建都不光要看阵势是否险固,攻守是否有利,而且要看交通是否利便,生产是否蓬勃,对敌斗争是否有利。由于建都的种种因素是在经常变化的,不能单纯思量山川阵势。他的这种看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基本上是切合的。
四、注重经世致用,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。顾祖禹认为:舆地之书不光要纪录历代领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,而且还要包罗河渠、食货、屯田、马政、盐铁、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。当他开始撰写时简直对此十分重视,但厥后由于种种原因,原稿多有散佚,加上“病侵事扰”,顾不上补缀,但其简陋亦能“错见于篇中”。不外他在叙述各地的地理形势时,只管做到以地理条件为印证,使历史成为地理的向导,地理成为历史的图籍,相互精密融汇。
全书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,无关的少写,详人之所略,略人之所详,这也是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有别于其他地理著作之处。由于黄河之患向来不止,直接对国计民生发生不良影响,因此,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大量辑录前人治水的主张,以留给后人借鉴。他十分赏识潘季驯的治河目标。
认为“以堤束水,借水攻沙,为以水治水之良法,切要而不行易也。”(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126)书中对潘季驯的主张颇多引证。此外,书中对漕运的纪录也十分重视。
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,因为“天下大命,实系于此”。但他阻挡为了漕运而置运河沿线黎民生命产业于掉臂的看法。在《川渎异同》中,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,叙述漕运和海运,又在有关州县下,详细纪录运河的闸、坝、堤防和济运诸泉。此外,对于明代农业经济生长较快的苏松地域,以及扬州、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职位,书中都一一作了纪录。
同时,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于农田水利的兴废、交通门路的变迁、城邑镇市的盛衰,都详略恰当地有所纪录。由此可见,不光对于军事地理、沿革地理方面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有十分重要的记述,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。
本文来源:爱游戏app下载-www.scale1899.com